欢迎光临无锡市锡剧院!
演出信息
演员的继承与创新(小王彬彬)
小王彬彬12-07-18评论(0浏览(5560
    上一页

下一页    

小记《珍珠塔》中二、三事

 

    锡剧《珍珠塔》是我父亲王彬彬的代表作。自我懂事起,“一夜功夫大雪飘……”父亲那行云流水般的声腔一直萦绕耳际。子承父业后,有幸与父亲同台扮演方卿,观众反响相当热烈,曾有报道赞誉“一台方卿、二代风流”。当然,首当其冲是我父亲那炉火纯青的演艺,其次大概我的描红、临摹还算可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记不清演过多少场《珍珠塔》了,但有几件事未敢忘怀……

   十多年前,市属剧团中青年会演,跃跃欲试的我为了强化戏的可看性,动手将“劫塔”改造了一番,除了在情节上揉进了关王庙借景抒怀,编织炽烈的劫塔身段外,并对唱词也诗化了,依稀记得方卿踽踽独行于黄州古道的吟唱是:“岁暮催寒隆冬到……”

   初赛下来,招致众多非议,于是我惶惶然收场。父亲却以宽慰的话语劝我不必在意,并在各种场合对人讲是他支持我作这番改造的。我感怀良深,但也为我不知深浅而抱愧不已。

   星移斗转,前些年闻听某剧团修改演出《珍珠塔》,观摩后心头顿起痒痒,重又勾起修改排练《珍珠塔》的念头。

   长了年岁,少了浮躁。我与剧院的同志们一起,谨慎地作了研讨,一致认定在保持原作精华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的同时,强调时空与音乐的美感体现,加快节奏推进溶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修改后的戏,虽有瑕疵但增色不少。这番尝试也有人不屑,此刻我渐明白,大凡做事不必在乎各种议论,关键是修改的宗旨准确与否?

   我学父亲豪迈奔放的声腔,也学父亲塑造人物的神韵,但我明白我不能做他的“赝品”。父亲的“彬彬腔”也是得益于前辈的基础,博观约取结合自身的艺术个性形成的。既然艺术的活力在于创造,流派也是创造出来的,那么继承与创新便始终是我们这代演员的主要命题。有了这种想法,内心深处总有一丝不甘墨守成规的意念在涌动,时不时地怂恿我“离经叛道”。

   印象较深的是父亲的好友钱英郁先生看了我演出的《珍》剧后,曾问我在九松亭与追来的姑爹见面时方卿第一句为什么要哭着喊姑爹?一下便把我问愣了。这声饱含委屈之情的长长哭喊不仅声情并茂,还需演员丹田气息技巧,父亲在演出中常在这时出彩的。钱老的问话使我思索良久,觉得这种处理似乎欠妥。在“见姑”中方卿遭受姑母奚落,愤然离去时不是表示过“揩干眼泪到别处哭,讨饭也跳过陈府门”那种穷且益坚的倔犟性格吗?怎么姑爹一到便委屈地哭了呢?这样的人物心理线跳跃得不合情理,也不符合方卿的性格。正确的处理应是强忍着满腹委屈,又不失礼貌地喊声姑爹。这貌似平静的喊声中蕴育了百感交集滋味,更具表现力。只可惜我没拗过约定俗成的演法,没坚持几场便放弃了。

    这种感觉前不久与父亲谈起,他沉默许久看了我一眼,不置可否。但我从他的眼神中明白,他是赞同的。

 

即时播报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