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无锡市锡剧院!
演出信息
蔚为大观 享受锡剧(杨德贤)
管理员12-10-26评论(0浏览(26689
    上一页

下一页    

蔚为大观  享受锡剧

        ——首届江苏省锡剧节回顾  

   1983年5月,江苏省锡剧研究会会长何枫,由著名编剧钱惠荣陪同来找我,称1982年省锡剧研究会恢复成立时,提出“振兴锡剧”的口号,一年多来,无任何进展,希望锡剧发源地的无锡,能推动一下。我认为完全必要。五十年代,华东有三大剧种是得到公认的,越剧、锡剧、黄梅戏。由于浙江、安徽重视,越剧、黄梅戏发展欣欣向荣,而锡剧比起他们来似乎落后了。因此提出“振兴锡剧”这个口号是对的,应该有振兴的举措。经商议,在无锡举办首届锡剧节,于是无锡市文化局向江苏省文化厅提呈了《关于举办第一届‘锡剧节’》的请示报告,提出了四条建议。

   第一、在无锡举办第一届《江苏省锡剧节》。在省文化厅领导下,由省剧协、省锡剧艺术研究会和无锡市文化局主办。希望两年举办一届,先由苏锡常文化主管部门轮流操办,如其它城市愿意接办的,可以轮替。

   第二、参与《江苏省锡剧节》的剧团,一定要拿出创新剧目。要鼓励剧作者深入生活,寻找题目、寻找机遇,分析锡剧观众的审美爱好,创新和突破,写出力作,贡献给观众。

   第三、鼓励流派。“出人出戏”人在前。锡剧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流派。如无锡市锡剧团的“彬彬腔”(王彬彬)、“梅派”(梅兰珍)、“汪派”(汪韵芝);江苏省锡剧团的“姚派”(姚澄)、“王派”(王兰英)、“沈派”(沈佩华)、;常州锡剧团的“吴派”(吴雅童)等,由于他们一腔一调、一招一式,树立起个人风格,博得观众的欢迎。有些剧目,由于具有流派风格的演员演出,奠定了兴旺发达之现象。

   第四、进行评奖。首届锡剧节应成立评奖委员会,对各地剧团演出的剧目进行一、二、三等次及优秀剧目评奖,以鼓励创作。至于经费,哪个城市主办,就由该城市筹措。

    以上四点建议,获得了江苏省文化厅的首肯和批准。

   为了在首届锡剧节上得到好的成绩,无锡市锡剧团组织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并排练了现代戏《当家人》和新编历史剧《危城传奇》均得到好评。尤以《当家人》反响强烈,被评为一等奖。

   首届锡剧节,有二省一市(江苏、安徽、上海)的24个锡剧团参加,演出了28台(13台现代戏、15台新编历史剧和古装戏)37个剧目分四个剧场同时演出89场,演出人员1360人,观众达15万人次。

   首届江苏省锡剧节成为锡剧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演出,也是观摩、交流、检阅锡剧队伍力量和锡剧革新的一次盛会。为“振兴锡剧”做了一件实事,迈出了第一步,开了个好头。上海、四川等省市都派出观摩代表。年逾花甲的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成员严永浩,乃是无锡人,曾在无锡“竟志女中”攻读,后投身革命,她兴致勃勃地赶到无锡来参加首届锡剧节,她看到“家乡戏”今非昔比,高兴地说:“蔚为大观、享受锡剧。今后锡剧、川剧可以互相学习,这两个剧种率先提出振兴,对戏曲界有推动作用。”看了锡剧后,她认为:“出人出戏”是振兴的关键,振兴必须抓好。“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发展”,这两个“对子”不可偏废。省、市、县领导都要专人负责,层层发动,团结在“振兴”的大旗下,给锡剧以新的生气。

   当前,正是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相信,锡剧一定会出现新的景象。

(作者时任无锡市文化局局长)

 

即时播报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