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无锡市锡剧院!
演出信息
不同凡响的纺织女工赞歌(谢枫)
管理员12-10-18评论(0浏览(7445
    上一页

下一页    

不同凡响的纺织女工赞歌

——《红花曲》唱响上海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1963年市文化局推动现代戏创作,组织剧作者到工厂深入生活。祁云到丽新纺织厂蹲点,与工人、车间干部同吃同劳动,深交朋友。其时,工厂正开展轰轰烈烈的比、学、赶、帮生产竞赛活动。祁云根据市劳模李月娥的事迹,写成锡剧《红旗手》,未经排演。局创作研究室张周、钱惠荣、赵方佛随祁云又去丽新厂,边深入生活,边对剧本作了脱胎换骨的修改。我即着手导演,组织公演。市委书记韦永义同志看了戏,表示赞许,并以贯串全剧的小道具一朵小红花为由,建议命名为《红光曲》。

   1964年7月,省文化局举办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蒋林副局长邀集创作干部,对剧本进一步加工,张周对全剧进行文字顺理。《红花曲》演出,得到好评,省局选定此戏代表全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现代戏曲汇报演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全剧的主要指导思想。剧本写了一个先进小组内,积极进取与保誉守旧的矛盾。省里请专家、领导干部座谈,明确提出:比学赶帮在实践中互有辩证关系,帮中有学,学中有帮。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表面上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其深层次原因是只看到机器设备,看不到人的因素,只看到现状,看不到未来和发展,只看到本位,看不到全局。思想上虚心与骄傲的矛盾冲突,其实质就是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先进中隐含着落后的因素,后进中却也能闪烁着先进的火花。由此对剧本作了重大的修改,《红花曲》有了质的升华。

   1965年2月7日,至上海首场汇报演出,就引起观众、同行和领导的重视,剧场里不时发出会意的赞叹,爆发出欢快的笑声,谢幕时得到经久不息的掌声。全国劳模裔式娟、杨富珍参加座谈,积极支持。上海市委留住《红花曲》公演了两个多月,观众排队买票,影响非凡。其时,上海舞台上京剧《红灯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正在上演,媒体称:三“红”闹上海,上海红满天。一时,上海有十三个剧团移植演出《红花曲》。上海越剧院也演了,著名小生范瑞娟改唱旦角成为佳话。上海市委决定由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戏曲影片,全国发行,指定梅兰珍饰演剧中的第一主角黎玉贞。

   离开上海,去杭州,芜湖,合肥,马鞍山,南京,镇江,常州等市巡回演出,一路载誉而归。记得在合肥,剧场经理希望不上《红花曲》,说已有剧团演过,情况清淡。我们招待演出两场,剧场里反应热烈,接下来公演五天,上座率日趋升高,竟然一票难求。一台优秀演员,梅兰珍、王彬彬、汪韵芝、季梅芳的合作,舞台上的二度创作,表演唱腔,魅力动人。梅兰珍在唱腔运用上下了功夫。到达新的境界,梅派花腔婉转动听,扣人心弦。中国剧协副主席阿甲曾赠诗一首:“锡剧梅派兰珍腔,媲美京戏梅兰芳;咬文嚼韵吐珠玉,举手弹指绣词章。曲高和众继传统,随流不俗创新腔;休道锡剧限地域,太湖之水通大江。”

   钱惠荣写有一段唱:“你看那锡山惠山,一个低来一个高。登上锡山低头看,高楼大厦在脚跟梢,抬头再把惠山看,谁低谁高见分晓。一座惠山三个峰,一峰更比一峰高。抬头看,自己低,低头看,自己高,莫道惠山高又高,哪及泰山半截腰。”这就道出轰轰烈烈的生产竞赛运动的实质和气势;也衬托黎玉贞具有工人阶级放眼世界的远大理想,先进劳模平凡而伟大的胸怀。

   如今,我已九旬开外,早已离休颐养,可我热爱《红花曲》,热爱这批优秀演员,热爱锡剧院,今正值纪念建院六十周年之际,特撰文记之贺之。

(作者时任无锡市锡剧团团长,专为无锡市锡剧院建院六十周年撰文)

 

即时播报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