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紫尾》
小剧场锡剧中的欲望寓言与推陈出新
小剧场戏剧作为一种从话剧领域发端的实验戏剧实践也深深影响着戏曲人。本世纪以来,小剧场逐渐成为了戏曲创作的重要阵地,“探索与实验”的原始主旨和动力也推动着各类小剧场戏曲的创作。如今,京剧、越剧等传统剧种在小剧场的探索已构筑起成熟的艺术生态,而锡剧亦不甘落后,近年来贡献了丰富的实践。《聊斋·紫尾》作为无锡市锡剧院在小剧场领域的第二部力作,其成功的尝试无疑为戏曲界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有幸于6月25日在无锡大剧院欣赏了这部由无锡市锡剧院倾情主演的佳作,其独特魅力令人回味无穷,感慨良多,在此稍作探讨。
《聊斋·紫尾》以“聊斋”为冠,却讲述了一个原创的故事,故事讲述了穷书生乔生救助了狐仙阿紫后获赠能够实现愿望的“紫尾”,因这强大的力量而逐渐欲望膨胀、迷失自我的过程。这一故事脱胎于聊斋式的狐仙报恩母题,但更多着眼于人性的脆弱而非因缘纠葛,依稀还能够看到柏拉图“古阿斯隐身戒指”母题的影子。在此紫尾可以解读为一种欲望的隐喻,当一个人能够免责而实现一切欲望时,必定会由于无限的权力而失控且异化。故事对紫尾神异功能的描述不甚清晰,只表现出向它许愿便能成真这一特质,但巧妙之处正在于其“尾”的有机特性,它长在人身上并逐渐将人异化为兽类,这使得角色人性的转变顺理成章且格外醒目。
本剧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非常细腻充沛,心理转变过程自然而极富感染力,可以说其戏剧张力正在于心理性、精神性,这也正是小剧场戏曲的特色之一。作为小剧场戏曲,《聊斋·紫尾》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先锋性,例如第三幕结尾打破第四面墙、质问观众的设计,在此乔生回应狐仙的批判,尽管处于自我开脱与诡辩,但也挖掘了“变质者”的内心,由此而得以超越世情戏曲“警世”的道德说教而触及思想探讨,为戏曲注入了哲思的色彩。
在剧情的结尾处,乔生面对巨大的紫尾无法做出决断,最终选择逃避,这一处理方式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欲望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人们如何面对和处理它。乔生的逃避反映出了人在面对欲望时的无奈与困惑,同时也暗示了对于欲望的正确态度——既非盲目追求,也非一味逃避,而是要学会控制和引导。此外,《聊斋·紫尾》还通过画外音演唱等艺术手法,反复强调紫尾本身的心声,隐喻了欲望本身的中性位置。
本剧在保持锡剧独特魅力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戏剧的元素,使得整部作品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戏剧的张力。笔者观察到,许多新编戏曲在追求创新时,常常会出现念多于唱的情况,导致剧情推进过于依赖台词,而削弱了戏曲本身以唱为主的特色。然而,《聊斋·紫尾》唱词文采斐然,唱腔精致动人,身段优美流畅,角色塑造细腻入微,远超笔者的期待。尤其是在第四幕中,通过乔生迷魂调和白玉簧调的轮唱,巧妙地展现了乔生濒临崩溃的精神状态,令人印象深刻。在角色塑造上,《聊斋·紫尾》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意。两位狐仙“狐狸”的程式性动作设计,通过模仿狐步和狐爪的形态,强化了狐仙身份的特性,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这种设计在锡剧中或许是首创,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也进一步丰富了锡剧的表演艺术。值得一提的是,在乔生兽化的过程中,这种程式性动作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通过逐渐加强的狐态动作,演员生动地展现了乔生内心欲望的膨胀和人性的扭曲,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变化。这种创新的表演手法不仅增强了剧情的张力,也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戏曲本体之外,《聊斋·紫尾》的舞美同样值得称道,尤其是在灯光与道具方面。戏曲本身是一种高度凝练、象征化的艺术,而在现代戏曲中,灯光技术的运用为又为戏曲的象征语言增添了光影叙事的维度。在《聊斋·紫尾》中,现代灯光技术与舞台表演完美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无锡大剧院黑匣子剧场舞台侧边幕墙的打光和投影为舞台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通过精心设计的灯光效果,舞台上的方寸之地时而得以拓宽,仿佛观众置身于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中;时而又收缩至角色的内心之中,让人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光影的运用在《聊斋·紫尾》中还具有隐喻和象征的意义。通过灯光的明暗、色彩和角度的变化,可以隐喻人物的隔阂与对立,也可以象征着某些人与事本为一体。这种光影的叙事方式,使得戏曲更显现为一个富有哲理的艺术品。
紫尾作为贯穿全剧的重要道具,一直以紫色流苏玉佩象征化地出现,显得简约而克制,颇有古意。而在最后一幕中,这种克制被打破,膨胀的狐尾盘曲着充斥在舞台各处,并溢出而矗立在舞台中央,这一设计无疑是对全剧情感冲突和人物内心挣扎的强烈隐喻。紫尾如蛇一般纠缠,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欲望与挣扎;如塔一般耸立,则隐喻着这种欲望的沉重。这种巨大而沉默的存在,不仅将人物内心的冲突逼出,也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笔者最初对这一设计感到意外。但很快笔者意识到,这一设计不仅与剧情自然一体,相得益彰,更在无声中传递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既是乔生内心欲望的具象化表现,也是他作茧自缚之下的无奈与挣扎。这种通过道具来隐喻人物内心冲突和剧情发展的手法,无疑为全剧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欣赏完《聊斋·紫尾》这部小剧场锡剧作品后,笔者深感其艺术造诣之高超与制作质量之精良。从舞台设计到角色塑造,从唱腔到身段,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锡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对传统戏曲的继承与发扬,更在于它勇于尝试与创新,将小剧场的形式与锡剧艺术相结合,为现代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
小剧场锡剧的尝试与实践,不仅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新颖、独特艺术形式的追求,也契合了市场需求,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聊斋·紫尾》这样的作品,我们看到了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与广阔前景。笔者衷心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小剧场锡剧作品问世,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让我们共同见证锡剧艺术的蓬勃发展,感受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魅力与活力。 ——江南大学朱奕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