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深绵长的青砖小巷印刻着历史沧桑
清幽雅致的名门义庄承载着家国情怀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创排红色题材剧目
献礼建党100周年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组织剧院今年新创剧目《蝶恋花·沈琬》剧组采风学习,4月2日上午,无锡市锡剧院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暨建党100周年献礼剧目《蝶恋花·沈琬》剧组采风活动”。


剧院全体党员、《蝶恋花·沈琬》剧组人员约30人赴鹅湖镇华襄义庄、荡口古镇王莘故居参观学习。
大家集中参观了华襄义庄,聆听沈安娜、华明之夫妇的事迹,感受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们打入国民党内部、历经千难万险为我党提供大量重要情报,为中国的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史教育和精神洗礼。
今年我院计划创排大型原创锡剧《蝶恋花·沈琬》,首次将沈安娜的故事搬上舞台。本剧以著名的隐蔽战线共产党人沈安娜和先生华明之(无锡荡口人)的故事为原型,挖掘与弘扬我党奋斗历程中无锡、江苏共产党人的功勋伟绩,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剧院谨以本剧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
沈安娜(1915—2010),本名沈琬,字淑和,江苏泰兴人(泰州地区),出生于县城北门沈太史第老宅,1935年参加中央特科,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潜伏于国民党中央党部,任机要速记员,大量搜集重要情报,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有重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后,继续战斗在隐蔽战线上,晚年受聘为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华襄义庄位于鹅湖镇镇区,紧邻荡口古镇,制作精良、保存完好,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义庄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更为可贵的是,华襄义庄中走出了以华明之、沈安娜为代表的优秀后裔,他们继承了荡口华氏热心公益、情系乡梓的优良家风,并由传统的“孝义”理念升华至民族大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投入中国革命的情报事业之中,成就了我国革命史上少有的“华氏革命之家”、“红色情报世家”。
来到荡口古镇,大家又参观了王莘故居。“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气势雄壮、热情豪放,凝聚着爱国之情、爱党之心和民族之魂的时代金曲,在王莘故居飘扬。大家重温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历史,思想得到了洗礼,心灵感到了震撼。
王莘(1918—2007), 原名王莘耕,江苏无锡荡口镇人。天津市音协名誉主席、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1936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天津音乐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中国音协常务理事、天津市音协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
信步古镇,大家还参观了华氏义庄。华氏义庄是江南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义庄。“尚德乐善”完美地诠释了古镇华氏家族的传统精神。“华氏义庄”是荡口古镇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通过这次活动,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深刻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次精神洗礼,这是一次宝贵体验,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好革命先辈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对党忠诚的品格,加强党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弘扬爱国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将《蝶恋花·沈琬》圆满树立舞台,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推动锡剧事业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