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锡剧界,“省市之争”是圈内共知但又讳莫如深的事实,谁是锡剧的“老大”也是暗藏在锡剧从业人员心中的一个心结——
10月25日起,江苏省锡剧团新版锡剧《珍珠塔》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连演五场。一出剧目连演五场,这对戏曲演出来说实属不易。就无锡锡剧演出市场而言,只要贴出《珍珠塔》的海报,大凡就有胜算的把握,这就是行内所谓的“戏保人”的说法。无论是王彬彬、梅兰芳、季梅芳、汪韵芝四老同演《珍珠塔》,还是无锡市锡剧院的新版《珍珠塔》,算上省锡的这台戏,之所以都能大有斩获,核心靠的是这出剧目。江苏省锡剧团新版《珍珠塔》已经演满400场,剧目获得了文华奖,而且捧红了小生周东亮,他因此获得了梅花奖,真可谓珠塔光芒耀四方。
《珍珠塔》作为无锡市锡剧院的保留剧目之一,现在省锡剧团演出这出剧目,再次大放光彩。无锡锡剧院院长钱浩良和江苏省锡剧团团长王群对此都表达要相互学习的意愿。但只要熟悉锡剧的观众都知道,无锡锡剧院和省锡剧团一直是竞争对手,谁是老大,一直是各自心中的结。
网上冲突
真正引起大家关注的,是不久前在网上关于“省市之争”的一次激烈冲突。互联网上有个“江南美韵锡剧论坛”,是一个网名叫葛瑞纳的苏州白领自费开办的。这里的人气也不算旺,隔三岔五有一些锡剧的专业人士和戏迷在这里交流一些信息和看法。
7月25日晚上,论坛里一个署名“小季梅芳”的人贴出了名为“省锡去上海演出?”的贴子,内容不长,全文如下:“我看还是不要去的好!那些演员演这些戏,不会好的,不要糟蹋了锡剧吧!还去上海丢人!”这个短短的贴子一经发出,竟在原本颇为寂寥的论坛里掀起了一场让人瞪目的风波。一些跟贴者表示反对,贴出了类似“省锡演丫环角色的演员都比无锡的花旦强”、“无锡的《双推磨》,那才叫糟蹋艺术,看了要影响食欲”的贴子。旋即,“省市之争”的口水仗走向了极端,演变成一场相互的攻击和谩骂。
一些论坛的初来乍到者则被眼前的这场纷争惊呆了:“我刚刚喜欢上锡剧,本想借助此论坛,了解一下锡剧或者知道一些锡剧的最新动态……大家看一下某些帖子的言论,太可怕了,这哪里像戏曲论坛啊……”。由此可见,这场争论对双方甚至是论坛上的其他锡剧迷造成了伤害。
这种冲突从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是什么空穴来风,其实只是有些人长期以来内心不平衡的一种发泄。从戏迷的角度来讲,各有各自的粉丝,你说你的好,他说他的棒,各成一派,争论起来也特别起劲。这场争吵后来由文化主管部门介入,与当事人进行了沟通,出于对振兴锡剧的大局考虑,一场风波由此平息。
锡剧的竞争由来已久
网坛上的一个小插曲,对于振兴锡剧的大局来说,“省市之争”是否有意义还是可以一笑了之?
从戏曲发展的规律来讲,竞争是演员成长、剧种发展的最好推动力。从锡剧的发展来讲,一百年前无锡滩簧进上海,不仅和上海滩簧(沪剧前身)、苏州评弹、绍兴的笃班(越剧前身)竞争,同时也有常州帮和无锡帮的竞争。竞争是锡剧成长的一个助推器。
刚刚搬入新居的锡剧前辈梅兰珍,提到竞争,脸上露出自豪的微笑。她说:“我一辈子在竞争。”她提起了当年在上海的一次打擂台。上世纪四十年代,梅兰珍和王汉清合作在曹家渡的复园演出,吴雅童等九位名角在三明戏院演出,两个场子打起擂台,最后是梅兰珍们大获全胜。这样的竞争,在锡剧繁荣的时候,是司空见惯的。梅老师说,当年,我们和省锡竞争,我们是不肯落后的。有次在南京汇演,观众认为不看到无锡锡剧院的演出就是没有看到锡剧。
无锡锡剧院的前身是无锡首先锡剧团,省锡剧团的前身是苏南先声锡剧团,这本是两个在无锡地区演出的锡剧团队,后来逐步形成以姚澄、王兰英、王汉清、沈佩华为主要演员的省锡阵容和以王彬彬、梅兰珍为主要演员的市锡阵容。两大阵容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共同成长,但彼此的竞争没有停止过,大家都在暗自较劲。你有《珍珠塔》,我有《双珠凤》,你有《红花曲》,我有《红色的种子》……你追我赶的竞争成了锡剧发展的一条轨迹。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竞争也是生产力。
锡剧现在有竞争吗
提到竞争,省锡剧团团长王群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现在有竞争吗?现在大家各过各的日子,没有竞争。”王团长一语点破玄机。面对日益缩小的演出市场,面对生存问题,锡剧团之间很少会有直接的竞争。像以前举办过的锡剧青年演员大奖赛、新剧目调演几乎很难再现,每届锡剧节上的剧目比拼,竞争的力度大为减少。面对锡剧生存维艰的局面,更多是相濡以沫的理解,再也不会是你争我抢的PK。
有时大家也不太愿意提到竞争,更多的是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例如有人提出“在热爱锡剧的大前提下,停止无谓的争论,为振兴锡剧做点或大或小的事情吧,哪怕什么事情都不做,停止这里的唇枪舌剑也是为了——锡剧。”也有人提出各剧团能否采取联合的方式共同来推广锡剧,使锡剧走向全国,成为大家共知的大剧种。
王群曾提出一个设想:是否可以通过院团合作剧目、各院团演员竞争剧中角色来实现期待的竞争?但这只是一个设想,因为排演一个新剧目,风险投入太大,最后责任主体不明确,成功的概率难以预料。计划经济形成的院团体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可能为这样的联合创造条件。
现实中没有竞争,于是网上的意气之争成为一道意外的风景。
两个“百年活动”带来的思考
在今年的上海舞台上,出现过两个纪念百年的活动,一个是锡剧进上海百年,另一个是越剧诞生百年。就在两个纪念百年的活动中,锡剧在网上吵了一架和越剧界开展“越女争锋”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成了两大看点。从7月24日起,上海、绍兴、杭州相继拉开“越女争锋”的战幕,由观众自主购票进场,比赛还引入了“观众评审”制,到场观赛的观众都有机会成为“观众评委”。江苏、浙江、上海和福建四省市28个专业院团及艺术学校200多位青年越剧演员,历时二个月,经过初赛、复赛、决赛多轮角逐,最后在上海产生十名优秀选手成为当代“越剧十姐妹”。竞争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热点,让社会和更多的观众来关注越剧。
百年前同时进入上海、解放初期同样拥有广大观众和市场的两个剧种,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如今锡剧走向低谷有众多原因,越剧出现兴旺也有许多条件,但勇于参与竞争,不失为当今戏剧艺术生存的一条法则。就拿“越女争锋”来说,演员台上是对手,台下是姐妹,比赛剧目是八仙过海,音乐、表演体现了改革精神,学习融汇了优秀兄弟剧种的艺术精华,使百年越剧展现了时代气息,充满了生机。这场竞争,发现了人才,培养了年轻观众。由此可见,戏剧的竞争是演员成长、剧种发展的最好推动力。这种竞争要走向市场,走上舞台,走进观众;要跳出门户之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与时俱进,而不是纸上谈兵,打口水仗。百年越剧的良性竞争是高手运作的结果,百年锡剧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假如,锡剧界共同建立一个像“越女”一样的PK赛制,这对锡剧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同时对吸引社会对本土戏曲的关注也大有帮助,对锡剧的整体发展都有好处。
有关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公开而和谐的竞争氛围,锡剧院团要勇敢地站起来说:我行!——这是要有勇气的,但这点勇气也没有,锡剧怎么会有明天?争论无所谓对错,而把争论引导为和谐而又有价值的竞争,这是放在锡剧界的一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