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三部戏八十分 ――听市锡剧院钱浩良院长讲述锡剧改革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陆元钢 胡琦
2008/01/24 编者按:曾几何时,锡剧作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推呀拉呀转又转”的曲调唱红了大江南北,王彬彬、梅兰珍等艺术大师也像现在的娱乐明星那样拥有众多“粉丝”。光阴荏苒,昔日的风光难以再现,为此,我市许多锡剧人在近十年间对锡剧艺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既有收获的喜悦、又有失败的辛酸。昨天的锡剧改革与传承之路走得怎样?明天的锡剧改革与传承之路该怎样走?锡剧艺术保护与发展的“瓶颈”何在? 本报今日刊登对无锡市锡剧院“掌门人”钱浩良的访谈,文章基本实录了其本人在十年锡剧改革与传承之路上的回顾、困惑和思考。本报近段时期还将陆续刊登一些锡剧界专业人士、锡剧爱好者和有关专家、学者的访谈录,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锡剧改革历程的关注,旨在发动广大有识之士共同来为锡剧的传承与繁荣献计献策。 如果您也有话要说,也有高明之见,请速与我们联系。来稿请寄:无锡市学前东路1号 无锡日报文体部 邮编:214002;电子邮箱:randy1926@126.com. 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到如今无锡锡剧界的“掌门人”,钱浩良见证了无锡锡剧的兴衰起落,并在后十年致力于锡剧事业的传承与改革,一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如果说,这次《江南雨》获得中国第十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算是对这十年锡剧改革之路的小结和慰藉的话,那么,在其背后,钱浩良算是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他说,锡剧的传承与改革只是开了个头,漫漫长路,还有很多的迷惘与困惑,还需要更多关心和支持锡剧事业的人们为他们解疑释惑,让锡剧的传承与改革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钱浩良叙述之一: 环境虽苦 市场火爆 我是1965年考进锡剧团的,当时18岁。在我老家,乡亲们都喜欢唱锡剧,田埂就是我们的舞台,我曾经在公社的宣传队里跑过龙套,后来有幸被市锡剧团录取,乡亲们对我很是羡慕,自己也感到很荣耀。进锡剧团后,从做跑龙套的演员开始,直到1983年当副团长,兼演出团团长。 记得那时候,演出虽然蛮辛苦,常常是一根扁担,两只铺盖,一只网线袋,跑乡村,演露台,但是心情不错。那时候摆在我桌上的演出邀请都堆成几大叠,我们也不是随便就能去演的,而是要排好队,凑好路线。那时候是人家来求我们演出,现在是我们求人家看演出。 钱浩良叙述之二: 老戏老演 越演越破 1996年我任市锡剧院院长时,锡剧演出市场已不很景气,剧院的经济负担已很重,每年国家36.7万的补贴连剧团员工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 当时寻钞票的方法是,找领导要拨款,请领导包场子。有人说我这是“强行推销”,可我也只能“老着脸皮到处化缘”,如果演职员的工资都发不全,何来演出、创作热情? 当时有部戏叫《瞎子阿炳》,本子不错,演出阵容也很强,只要重资“打磨”就完全可能得大奖,可是当时剧团连30万元的“改造资金”都出不起,最后还是几位剧团领导七拼八凑出些钱聘请北京一位导演对这部戏稍微进行了改造。这部后来改名为《二泉映月》的戏最终还是未能得到大奖,留下很大的遗憾。 没有经济实力,只能老演老戏、老戏老演、越演越破! 钱浩良叙述之三: 老戏新唱 越唱越新 已到悬崖边上的锡剧,惟有改革才能得以重生。这十年的锡剧改革,可以用三部戏、三个台阶来概括。 重塑经典,是对《珍珠塔》改造的重要目的。改革分三步实行,一是成立由广电、报社、剧团及民企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股金230万;二是演出阵容分为以小王彬彬,袁梦娅为代表的明星组,以潘佩琼,黄静慧为代表的新星组和以冯佼,蔡瑜为代表的青春组,在演员中形成了竞争态势;三是对新戏进行全新包装,灯光、舞美、音响和配器投以重资。新版《珍珠塔》当年演出23场,演出收入达250万,锡剧改革迈出成功第一步。 吸引中青年观众,是我们将张曼玉主演的电影《青蛇》改变成锡剧音乐剧《青蛇》的重要目的。在锡剧中尝试引进了歌曲、舞蹈、杂技和魔术,舞美更加华丽,灯光越发绚丽。当年投资100多万,演出150场,收入达330万。锡剧演到这样的阵场,连省锡剧院也感叹:玩不起了! 夺得大奖,是我们排练《江南雨》的重要目的。该剧投入130多万,主要用于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主题健康、舞美大气、风格鲜明,锡剧老调,但配器现代,舞台呈现更有气势,在2007年末,终于如愿捧得中国第十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钱浩良叙述之四: 得奖卖座 孰轻孰重 在我看来,好的地方戏曲有三条标准:好听,好看,好玩。好听,就是老腔老调与现代器乐的重新组合;好看,就是舞台艺术的呈现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好玩,就是要有现代节奏感,让观众有参与、有回味。这几年的锡剧改革,也是朝着这三个方向努力的。 对这十年的锡剧改革,自我评定70-80分。另外欠缺的,一是没有好的创新剧本;二是老戏迷说锡剧的地方味越来越淡了;三是场面越演越大,小剧场无法演,乡村舞台更是无法进。 要说在传统戏曲改革路上的困惑,有这样几点,一是改革的进程无法把握,太快,老戏迷要骂娘;步伐太慢,又无法培养中青年观众。二是专家叫好作品与观众卖座作品无法平衡,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不起,看不着,不欢喜,得奖作品进仓库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戏曲本是草根文化,离开观众,离开滋养她的土地还有多大生命力? 无锡锡剧的传承与改革之路今后怎样走?一是抓本子,一定要有好的演出剧目;二是抓人才,演出人才、创作人才;三是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剧场常年有锡剧演出,广播、电视里常年有锡剧段子,政府部门对锡剧要常年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