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无锡锡剧院主要剧目的主演名单中,几乎每一部都能看到潘佩琼的名字,“当红小生”或许是对他最贴切的形容,从1979年进无锡市锡剧团开始,在将近三十年的演艺生涯中,锡剧的兴衰他都看在眼里。潘佩琼说,艺术总有高低起伏,但是他相信,锡剧总有一天会等到观众的回归。潘佩琼的叙述: 刚进锡剧团的那几年,我见证了异常兴旺的演出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锡剧团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老百姓往往在前天夜里就开始排队。记得有一次,有亲朋找王彬彬老师要票,没办法,他只能亲自排队,买自己演的戏票。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歌舞厅、电视、进口大片等多元化娱乐方式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社会节奏在加快,一些老观众尤其是中青年观众,根本没心思花两三个小时在剧院里看一出戏。即使我们拥有的农村市场,从九十年代中后期也开始慢慢萎缩。 从锡剧界自身来讲,最棘手的是我们的主创队伍力量在减弱,包括剧本、音乐、唱腔等等,都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拿剧本来说,好的剧本一拿到手里,是能够让我们感动、震撼和流泪的,但是现在真的很难有这样的作品。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本来应该是创作更流通更自由了,但是好的创作人才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都去创作电视剧和电影了,很少有人来写戏曲剧本,我们曾经看到过好的剧本,但是作者要价太高了,我们承受不起。 我觉得要发展和振兴锡剧,政府有关部门要广开锡剧的传播渠道,广播电视是传播锡剧非常好的平台,但是现在的无锡,电视里看不到锡剧,广播中听不到锡剧,我们虽然不能像上海那样有自己的戏曲频道,但是也总该有个传播锡剧的栏目吧。此外,要多为老百姓创造进剧场的机会。就我们自身来讲,我们锡剧界多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比如鼓励各行各业的市民将身边喜闻乐见的事自编剧本自编唱词,我们剧团的人进行帮忙和指导,一来可以兴起锡剧热潮,二来也可以为我们的创作提供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