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娱乐业需要大批“粉丝”支撑一样,锡剧等传统戏曲的改革与传承,更离不开忠实的观众与戏迷。自本报“关注锡剧,共话传承”的讨论展开以来,本市的、外地的、年老的、年少的锡剧拥趸们也给本报编辑部发来了大量来稿,倾诉对锡剧艺术的一往情深,诉说对锡剧现状的种种担忧,畅谈锡剧振兴的锦囊妙计,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票友兴则锡剧兴 过冠林、钱玉鑫等读者来信指出,任何剧种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特有的观众群体乃至一大批票友,可无锡的现实情况是,中老年锡剧迷群体为数不多,绝大多数青少年对锡剧并不关心,农村地区喜欢锡剧的人一年也看不上几部好戏。很难想象在一个观众群严重缺失的无锡,锡剧靠什么振兴。 锡剧是江南地区的一朵艺术奇葩,应深深扎根于这块沃土。首先,普及锡剧艺术要从娃娃抓起,学校是主战场。文化部门应协同教育主管部门把锡剧作为乡土教材,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锡剧的熏陶;其次,锡剧院要组织锡剧轻骑兵到农村巡演,过去唱堂会的形式值得借鉴;三是要重视票友力量的组织,目前活跃于锡惠公园、公花园等地的锡剧票友,是振兴锡剧不可或缺的力量,锡剧院的演员们要放下“高贵”的身价,主动走近他们,经常帮助开展一些联谊活动,以期产生“雪球”效应。 老戏剧要添新元素 徐浩英来信建议,古老锡剧要增添时尚元素。锡剧的音乐、声腔、表演个性,集中体现了锡剧艺术独特的风格、风韵、风味。然而,处在新时代,再原封不动地沿袭老腔老调老套路,就会大大影响锡剧艺术的再提高和再发展,如若再一味沉醉于“原汁原味”的曲调板腔,而视当代人审美口味于不顾,则会拖着锡剧一步步走向毫无出路的死胡同。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融合诸如交响乐、合唱团、诗朗诵等形式,各种元素“跨界”合作,是锡剧发展的新趋势,锡剧的伴奏乐队日渐从小型管弦乐队发展成大型交响乐队。此外,酒香也要会吆喝,要学学越剧的促销方法,开展诸如“越女争锋PK赛等活动”,让古老又时尚的锡剧拥有更多“粉丝”。 “高质量的连台本戏,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颇能吸引观众,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读者郑克俭则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锡剧界要降内耗 宜兴读者徐宇伟以及网友非常尖锐地指出,戏曲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锡剧积淀着吴越文化的精髓,折射着江南水乡的浓郁风情。如今,越剧、黄梅戏已走向全国,而锡剧却依然徘徊在苏南地区,不容回避的原因之一,就是锡剧界内部的不团结。这些年,对于锡剧的发源地之争,对于谁是“锡老大”等无谓之争,严重地阻隔了锡剧界的交流,耗尽了锡剧本应有的自身优势,对江南地区乃至全国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整体宣传效应,这种状况如不迅速改变,锡剧失去“未来”不是危言耸听。 另有一位未留姓名的读者来信指出,政府应成为振兴锡剧的坚强后盾。这些年,市锡剧博物馆的建立,政府出资培养小演员等,都表明了政府的积极态度。现在,既然锡剧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有关部门就必须有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切实的扶持手段,确保剧团能将主要精力放到剧本创作,人才培养和演出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如果剧团忙着寻饭吃,怎能有精力演好戏?!” |